2025 John locke选题破题思路之Junior组

今年3月,John Locke官网终于发布了竞赛题目,引得众多翘首以盼的同学和家长纷纷聚焦于题目解读。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题目依然颇具难度,挑战性与思辨性依旧很强。随着参赛人数的不断增加,入围率逐年降低,去年的入围率降至16.9%,可见竞争愈发激烈了 。今天针对Junior组的题目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2025年Junior组题目

Q1. Your citizenship at birth was chosen for you. Which citizenship would you have chosen?

你出生时的国籍是选好的。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种国籍?

第1题思路

一、题目假设的解构与现实偏差

该问题默认我们能在出生时自主选择国籍,这与现实相悖。现实中,国籍多由出生地法或血统法决定,个人无法选择。此假设建立在个体主义视角上,认为个人选择优于集体或结构限制,却忽略了家庭、地缘政治、移民政策等对国籍选择的制约。同时,它还假设公民身份的价值可量化,能通过经济自由、社会福利、文化认同等标准比较国籍优劣,却未考虑不同个体对“理想国籍”定义的差异。

从理论层面看,这一假设与社会契约论相悖。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隐性契约,个体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需履行相应的义务。而题目中的假设忽略了这种契约关系,将个人选择置于社会结构之上,这在现实中是难以成立的。

二、国籍选择的现实掣肘与伦理困境

从现实层面看,国籍选择并非完全自由。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使人们难以全面了解各国情况以做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即使能选择,也面临诸多限制,如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严苛,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欲移民发达国家难度较大。此外,若允许自主选择国籍,可能加剧全球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人才与资本向发达国家集中,引发“国籍套利”,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落后。

从伦理角度分析,这种选择权的行使可能引发一系列道德困境。例如,是否会导致对某些国家的歧视与偏见加深?是否会使那些无法选择国籍的人群更加边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思考国籍选择时予以重视。

三、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复杂交织

公民身份不仅是法律标签,更涉及文化归属感、语言、种族等。一个拥有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法律身份与文化身份间感到割裂。例如,美籍华裔可能在享有美国公民权利的同时,仍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情感。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使国籍选择不再只是简单的法律或经济考量,还包含对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认同。

四、全球视角下的国籍制度反思与替代思考

从全球视野审视,国籍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世界主义主张淡化国籍界限,强调人类共同身份,关注环保、人权等普世议题。而后殖民批判则指出国籍制度是殖民遗产的延续,如非洲国家边界的人为划分导致的民族冲突与社会问题。这些观点促使我们反思现有国籍制度,探索更公平合理的全球身份认同与资源分配方式。从政治哲学角度讲,全球正义理论认为,现有的国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不同国家的公民在资源占有、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个人努力所致,而是出生地的偶然因素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国籍制度,寻找能够实现全球公平与正义的替代方案。

五、总结

在回答此问题时,需综合考虑国籍的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个人价值观与全球视角。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层面,才能在John Locke写作比赛中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回答,展现对国籍选择这一复杂议题的全面理解与独特见解。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国籍选择不仅是个体的自由选择,更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公平与正义,需要我们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秩序贡献智慧与力量。

推荐书单


第2题思路

Q2. Do you benefit more from your own freedom of speech or from other people’s?

是你的言论自由、对你自己带来的好处更大,还是他人的言论自由、对你带来的好处更大?

一、问题拆解:自由与获益的双刃剑

该赛题的核心在于比较两种获益来源:自身言论自由与他人言论自由。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明确“获益”的衡量标准,是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政治权力,还是心理幸福感?同时,“言论自由”也有多重维度,涉及法律层面(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哲学层面(如密尔的伤害原则)以及认识论层面(通过开放讨论寻求真理)。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深度剖析的复杂议题。

二、未检验的假设:隐藏的逻辑漏洞

赛题背后隐藏着一些未经检验的假设。其一,假设获益是相互排斥或可量化的,却忽略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个人的言论自由往往依赖于他人的倾听与回应。其二,假设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你”,却忽视了权力结构的差异,边缘化群体可能更依赖他人的言论来对抗压迫。其三,假设言论自由是均等可及的,实际上却存在审查制度、社会文化等级等结构性障碍,影响着谁能真正从中获益。

三、关键研究领域:多学科视角的碰撞

从哲学角度看,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出的通过意见碰撞寻求真理的观点,与康德关于自我表达的自主性形成对比,涉及认识论与伦理学对言论自由的不同论证。政治学领域则关注异议在民主中的作用,如爱德华·斯诺登事件中个人言论与社会安全的博弈,以及民权运动中集体倡导带来的社会变革。心理学研究则聚焦于自我表达对心理健康的好处与从他人处学习对认知成长的促进。法律方面,不同法律框架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权利也是重要研究方向。

四、潜在论点:立场的多元呈现

支持自身言论自由获益更多的观点强调自主性、工具性权力以及心理宣泄等,如通过言论表达实现自我价值、影响政策变革以及促进个人心理健康。而认为从他人言论自由获益更多的观点则关注集体知识、民主监督与同理心培养,例如科学进步依赖多元思想碰撞,社会运动中他人的发声促使我们理解边缘化群体的处境。然而,也有观点批判这种二元对立,认为个体与集体获益是相互依存的,如马丁·路德·金既需要自己的声音,也需要社会的接受与回应。

五、关键词汇

自主性、认识论美德、结构性不平等、对话互惠、审查制度、集体利益、自我倡导等词汇,构成了回答这一赛题的核心概念框架,帮助我们在不同层面剖析问题的本质。

六、结论策略: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

在回答这一赛题时,不应简单地选择一方,而应提出一个 nuanced(细致入微的)立场。可以指出答案依赖于衡量标准,如个人层面更注重自主性,社会层面更关注进步。同时,强调条件性,例如在压迫性政权下,他人的言论自由更重要;在开放社会中,个人表达更为关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现了对问题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度,为在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 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书单


第3题思路

​Q3. Who is more powerful - Donald Trump or Elon Musk?

谁更强大——唐纳德·特朗普还是埃隆·马斯克?

在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 中,面对 “Who is more powerful - Donald Trump or Elon Musk?” 这一题目,我们需要从多维度剖析 “权力” 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对这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比较。

一、权力的定义与比较前提

权力并非单一维度的概念,它涵盖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和科技权力等多个层面。政治权力关乎能否影响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经济权力体现在掌控资源、影响市场的能力;文化权力涉及塑造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科技权力则聚焦于推动技术创新与变革。在比较特朗普与马斯克的权力时,不能简单地将不同领域权力直接对比,而要明确比较的参照系与标准。

特朗普的权力根基在于其政治生涯,作为美国前总统,他通过政策制定、行政命令等方式直接行使政治权力,对美国国内政策、国际关系等产生深远影响,如移民政策调整、贸易政策变革等。而马斯克的权力更多体现在经济与科技领域,他通过创立和领导特斯拉、SpaceX 等公司,不仅在电动汽车、航天科技等行业掀起变革,还凭借其商业成功积累了巨大财富,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格局。

二、权力的来源与基础

权力的来源多样,包括个人魅力、职位赋予、资源掌控等。特朗普的权力来源之一是其政治职位和政治影响力,他在共和党内拥有较高话语权,能够通过党派支持推动政策议程。同时,他的个人魅力和媒体运作能力使其在公众中拥有一定追随者基础,通过集会、社交媒体等方式传播观点、凝聚支持者。

马斯克的权力则主要源于其创业成就和创新精神,他通过科技公司的成功运营,不仅获得经济收益,还积累了技术资源和行业话语权。此外,他个人的冒险精神、对未来科技的前瞻性思考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合作伙伴和科技人才,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商业与科技网络。

三、权力的脆弱性与可持续性

任何权力都存在脆弱性,特朗普的权力面临政治周期、法律诉讼等挑战。政治周期决定其权力的行使受选举结果影响,一旦失去总统职位或党派支持减弱,其政治影响力可能随之下降。法律诉讼则可能损害其声誉和政治前途,如涉及商业交易、竞选资金等方面的法律纠纷。

马斯克的权力则受市场波动、技术创新竞争等因素制约。市场波动影响其公司股价和估值,进而影响其财富和融资能力。在科技领域,技术创新速度极快,若不能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其行业领先地位可能被竞争对手取代。

四、关键案例与研究方向

在分析过程中,可参考特朗普在疫情防控政策制定中的权力体现,如宣布国家紧急状态、调配医疗资源等,以及马斯克在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等方面的决策和影响力。研究方向包括政治权力的行使机制、商业领袖的权力构建与扩展、权力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

通过对权力多维度的剖析,结合具体案例和理论研究,才能在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 中对该题目进行深入且有说服力的探讨,展现参赛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推荐书单


第4题思路

Q: What is your fair share of what someone else has earned?

问:你的公平份额是什么,即你有权要求别人赚取的东西的多少份额?

一、关键前提与假设

公平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有人认为公平可以客观定义,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差异巨大。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奋斗和市场竞争成果的归属被高度重视;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集体福利的提升则是核心。

此外,很多人默认收入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却忽略了特权、运气和制度性偏见等系统性因素对财富积累的影响。更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再分配是值得商榷的,这背后是财产权绝对化的假设,却忽视了集体福利导向的伦理框架。

二、问题漏洞与关键见解

“公平份额”和“赚取”这些术语模糊不清,容易导致主观解读。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公平是按劳分配,有人则认为应根据需求进行分配。而且,问题暗示了个人与社会主张之间的零和关系,忽略了合作模式的可能性。在现实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并非完全对立,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可以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赢局面。

道德应得与需求的平衡是关键。诺齐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只要财富的获取过程符合正义原则,个人就有绝对的权利拥有和处置自己的财产。而罗尔斯则更关注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的利益,主张通过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即使这意味着对富人的财富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此外,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或市场如何调解公平?例如,税收制度的设计、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等,都在财富分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关键研究领域与高分作文结构

哲学理论是基础,包括自由主义(诺齐克)、平等主义(罗尔斯)和功利主义(边沁)等。经济体系的差异也值得研究,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模式(如北欧社会民主主义)等不同经济体系下的财富分配机制和公平观念。案例研究则提供了实践视角,包括累进税制、赔偿金制度、继承法和慈善捐赠规范等。

高分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引言部分应阐述公平概念的复杂性,并概述文章的分析思路。定义部分要明确“公平份额”和“赚取”的内涵和外延。理论探索部分比较不同哲学理论对公平份额的看法,分析其背后的假设和适用情境。实证证据部分引用历史案例和当代辩论,展示不同观点和实践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效果。反论点与反驳部分回应批评意见,指出绝对主义观点的缺陷。综合与结论部分提出一种基于情境的框架,倡导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与平等。

四、原创性与说服力风格

跨学科视角结合心理学和神学等多学科知识,丰富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维度。挑衅性论文主张“公平份额”是动态的,随着社会价值观和技术变革而演变。评审标准对齐方面,独立思考挑战问题的前提,知识深度参考多样的思想家,批判性分析对比不同理论观点。

推荐书单


第5题思路

Q: Why do you continue to use your smartphone more than is good for you?

问:为什么你明知道智能手机用多了有危害,却仍然在过度使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明知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对自己不利,却依然难以自拔?这就是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提出的Q6问题所探讨的核心。

一、定义“过度使用”:标准何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过度使用”的定义。这并非易事,因为不同人对“过度”的标准可能大相径庭。从屏幕时间来看,有些人每天使用手机数小时,而另一些人可能仅用一两个小时,但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比如,一位自由职业者可能需要频繁使用手机与客户沟通,而学生则主要用手机查阅资料和社交。

从心理健康角度,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研究发现,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孤独和不满足。在生产力方面,过度刷短视频、频繁查看消息通知,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社交关系上,过度关注手机可能疏远现实人际关系,比如家庭聚会时大家各自玩手机,缺乏真正交流。

所以,“过度使用”不能简单以时间长短衡量,而应综合考虑对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这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基础,也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二、个人选择与结构性因素:谁在主导?

接下来探讨过度使用的原因,是个人选择还是外部因素在起作用?从个人角度,很多人可能缺乏自律,明知道长时间玩手机浪费时间、影响视力等健康问题,却依然难以抵抗诱惑。比如晚上本打算早睡,却忍不住刷起短视频,一刷就是个多小时。

但另一方面,手机应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诱导我们过度使用。许多应用利用人性弱点,如社交媒体平台的无限滚动功能,让我们不知不觉一直往下刷,总以为还有更精彩内容。还有那些精心设计的通知和推送,利用多巴胺奖励机制,让我们不断点击查看。例如,当收到点赞提醒或新消息提示时,我们会感到一丝愉悦,从而更频繁地打开应用。

此外,商业利益驱动也不容忽视。科技公司追求用户活跃度和广告收益,因此在应用设计上更倾向于吸引用户长时间停留。这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力量,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过度使用的困境。

三、时间维度:短期与长期影响

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也有所不同。短期来看,它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比如在工作或学习时频繁查看手机,会降低效率,完成任务时间延长。睡前玩手机,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难以入睡。

长期而言,过度使用可能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社交媒体,可能改变大脑神经回路,削弱自控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就像肌肉长期不运动会萎缩,大脑缺乏深度思考锻炼也会退化。

同时,长期过度使用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社交焦虑症。过度依赖线上社交,当面对现实社交场景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和紧张。

四、道德审视:中立工具还是有害行为?

从道德角度来看,题目似乎隐含着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批判,将其视为一种类似不良嗜好的行为。但实际上,智能手机本身是中性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它既可以用于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也可能被用于无意义的消遣。

这种道德审视提醒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片面,不能因为过度使用现象就全盘否定智能手机的价值。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科技中心主义视角:技术与人性的博弈

从科技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反映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度渗透。科技中心主义认为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技术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潜在影响。

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其设计和功能不断迭代升级,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丰富的体验。但这种技术进步是否真正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求?我们是否在追求技术便利的同时,失去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对生活的本质追求?

科技中心主义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人类在技术使用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并非完全被技术所奴役,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和控制技术的使用方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寻找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平衡点。

六、科技现代化与迭代的反思:进步的代价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加速和迭代的频繁,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进步的代价。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带来了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丰富的应用,但也加剧了人们对新技术的依赖和追求。

这种对技术迭代的追逐,是否让我们陷入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循环?我们是否在不断追求最新款手机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同时,技术的快速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字鸿沟的扩大、技术伦理问题的凸显等。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对人类价值和需求的关注,避免被技术的表象所迷惑,真正实现科技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七、人在使用科技时的自由意志:选择与控制

在探讨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在使用科技时的自由意志。我们是否真的在自主地选择使用方式和程度,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所引导和控制?

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我们似乎拥有自由意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来使用手机。但实际上,这种自由意志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个人的自律能力、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会影响使用行为。一个自律的人可能更善于控制使用时间,将手机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沉迷于其中。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和技术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选择。科技公司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界面、算法推荐和通知系统,利用人性的弱点,如对即时满足的渴望、对社交认可的追求等,来吸引我们不断使用。这种设计并非中立,而是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旨在最大化用户参与度和利润。

因此,我们在使用科技时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有限的,是在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技术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使用,我们需要提高对技术设计和商业动机的认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呼吁科技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八、数字产品依赖与精神毒品/鸦片的比较:从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认知能力维度

将数字产品的依赖与精神毒品/鸦片作比较,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在心理健康方面,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类似于毒品对心理的侵蚀。就像吸毒者会对毒品产生心理依赖,过度使用手机的人也会对手机产生情感依赖,一旦离开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其次,在社会关系维度,数字产品的过度使用可能破坏现实人际关系,类似于鸦片曾对中国社会造成的社会瓦解。人们在聚会时低头玩手机,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疏远。这种现象与鸦片成瘾者因沉迷于毒品而忽视家庭和社会责任有相似之处。

最后,在认知能力方面,长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削弱自控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就像毒品会损害大脑的神经传导系统,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过度使用手机也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容易分心,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度思考和专注工作。
这种比较并非夸大其词,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字产品依赖的严重性。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九、研究领域与见解:多学科视角下的深度剖析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在行为心理学方面,习惯形成理论如Nir Eyal的“Hook模型”解释了我们如何对手机产生依赖。应用通过触发、行动、奖励和投入四个阶段,让我们不断重复使用行为。例如,手机通知触发我们点击查看,获得信息或社交互动奖励,然后投入时间评论或分享,形成循环。

技术伦理学角度,应用的劝导设计值得探讨。一些应用使用黑暗模式,如自动播放、个性化通知等,最大化用户参与度,却忽视用户福祉。这引发对科技公司道德责任的思考,他们是否应在追求利润同时更多考虑用户健康。

社会文化层面,智能手机改变了社交方式和自我认知。在Instagram等平台,人们将自我价值与线上互动挂钩,如点赞数、评论数成为衡量受欢迎程度的标准。这使得脱离手机社交变得困难,因为会感到被社会边缘化。

神经科学领域,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对大脑的影响不容忽视。持续多任务处理导致认知过载,影响记忆和批判性思维。就像同时处理多项复杂任务,大脑无法高效运转,长期如此可能损害认知能力。

推荐书单


第6题思路

Q:Why do people become more boring as they grow up and grow older?
问:为什么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更无趣?

一、定义“无聊”的多面性

“无聊”这一概念在探讨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时,是一个极具主观性和多义性的词汇。它既可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的单调乏味,比如日常生活中缺乏新奇的尝试和冒险,总是重复着固定模式的活动;也可以是内在心理层面的,像对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思想变得保守,不再追求创新和独特的体验。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无聊”可能意味着在与他人交往中,话题变得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共鸣。而在自我认知层面,“无聊”或许反映出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不满,感觉生活缺少激情和意义,被平淡无奇所笼罩。因此,在分析人们是否随着成长和变老变得更无聊时,必须先明确从哪个维度去理解“无聊”,才能更精准地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二、年龄增长与“无聊”之间的潜在关联

从生理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大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可能会有所减弱。例如,年轻时人们更容易掌握新的语言、技能,而随着年龄增加,这种学习新事物的效率可能会降低,从而导致人们在面对新挑战时更倾向于回避,选择熟悉的、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外界感知为“无聊”。从心理层面分析,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面临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如工作、家庭等,这些现实因素可能压抑了内心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比如,一个年轻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去尝试极限运动、背包旅行等充满刺激的活动,但当有了家庭和工作后,可能会因为担心风险和责任而放弃这些尝试,转而选择更安全、更稳定的生活模式,这种转变可能使生活看起来缺乏趣味性,进而被认为“无聊”。此外,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期望和规范也在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在一些文化中,成年人被期待要成熟稳重,遵循社会既定的规则和秩序,这种社会化的压力可能促使人们逐渐放弃年轻时那些被视为“幼稚”或“不切实际”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三、反例与多元视角下的思考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愈发有趣、富有创造力的人群。在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毕加索在不同年龄段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作品,展现了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艺术生命力。在科学界,也有不少科学家在晚年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像爱因斯坦在晚年依然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设想。这些例子表明,年龄并非决定一个人是否“无聊”的绝对因素,个人的性格特质、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所处的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趣味性和创造力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社会或社区中,老年人往往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们通过讲述故事、传授技艺等方式,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生活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文化传承的角色使他们在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且有趣的角色,与所谓的“无聊”形象相去甚远。

四、多学科视角下的深入剖析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性格特质变化,如开放性、外向性等性格维度在生命周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兴趣爱好。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开放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对新体验的追求减少,这可能导致生活内容趋于单一。从社会学视角,可以分析社会结构、文化规范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行为模式的塑造作用,以及社会对“无聊”这一现象的集体认知和评价标准。比如,在快节奏、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可能因为跟不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兴趣爱好而被贴上“无聊”的标签,但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一种偏见和刻板印象。神经科学能够揭示大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变化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调节个体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度和追求方面的作用,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冒险精神和趣味性。哲学层面则可以探讨人生意义、价值观与“无聊”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人们在追求稳定、安全的生活与保持创造力、趣味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既符合社会期望又满足内心需求的生活方式。

五、对现有叙事的批判性反思

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老了就会无聊”这一观念可能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一方面,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到那些符合这一观念的普通老年人,而忽视了那些在老年阶段依然活跃、有趣的个体,因为他们可能在媒体曝光度或社会影响力方面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文化相对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持续的自我发展,可能会对老年人的“无聊”现象有更明显的批判;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更注重家庭和社会和谐,老年人的生活重心可能更多地围绕家庭展开,这种文化差异会影响对“无聊”的定义和评判标准。此外,在测量“无聊”这一现象时,可能存在测量偏差,目前一些研究可能过于侧重于外在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内在心理体验和个体主观感受,导致对老年人生活趣味性的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

六、创新性见解与独特视角

可以将“无聊”重新定义为一种社会建构,认为这种对老年人“无聊”的标签化其实是年龄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生产力和创新的过度推崇,而忽视了生活经验和智慧传承的价值。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创造力并非随着年龄线性衰退,而是可能经历从探索到精炼、从外向表达到内向沉淀的不同阶段,老年人的创造力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等方面,而非像年轻人那样追求新颖和独特。此外,还可以引入创伤理论,探讨人生中积累的挫折、失败和失落等创伤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和行为模式,进而导致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谨慎、保守,表面上看起来“无聊”,但实际上这是个体在应对生活挑战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推荐书单

扫码免费领取七大领域历年获奖论文集+推荐书单电子书!

2025 John locke选题破题思路之经济学篇

今年3月,John Locke官网终于发布了竞赛题目,引得众多翘首以盼的同学和家长纷纷聚焦于题目解读。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题目依然颇具难度,挑战性与思辨性依旧很强。随着参赛人数的不断增加,入围率逐年降低,去年的入围率降至16.9%,可见竞争愈发激烈了 。今天针对经济学领域的题目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2025年经济学题目

Q1. What kinds of behaviour are engendered by the hope of profit? Is such behaviour better or worse, on balance, than the behaviour we should expect if all enterprises were owned by charities or governments?

人们希望追逐利益,这会激发什么行为?整体而言,假设所有企业都归慈善机构或政府所有,那么它们的行为会比逐利时的行为更好,还是更坏?

​Q2. What will be the effect on socio-economic mobility of the UK government's plan to impose value added tax on school fees?

英国政府计划对私立学校学费征收增值税,这对社会经济流动性会产生何种影响?

​Q3. Should Oxford lower its admissions standards for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generous benefactors?

牛津大学是否应该降低录取标准,来优待大额捐助者的子女?

第1题思路

针对第一个题目,同学们要熟悉人在不同经济制度下的行为动机,了解利润作为驱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可以交叉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异,对非盈利组织的运行效率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同时也可以关注下社会性企业的发展,此类企业结合了一部分社会公益属性,也结合了对利润的考量。

推荐书单

第2题思路

针对第二个题目,同学们首先要熟悉英国的学费政策的前因后果和时代背景

分析政策不能孤立的看待政策本身,同时也需要考量到目前英国的贫富差距,公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政府的财政预算等多方面的因素

考虑到教育对于贫富差距的影响,选取长短期的视角分别看待这一政策变化。这道题目比较适合人在英高的同学,需要结合英国国情进行接地气的讨论。

推荐书单

第3题思路

针对第三个题目,同学们可以交叉比较下英国和美国两个教育大国的大学教育政策,尤其是私立大学在录取标准上的差异。

这道题目本身也是牛津等老牌知名大学面前的选择,是坚守教育原则,还是利用过往声誉进行务实的选择,以获得资金进行更大规模的教育及科研投资?

选择这篇题目的同学,切莫纸上谈兵,需要结合有效的论据进行讨论,基于实证比较不同的策略,最终给出你的药方。这将会是一篇颇为“入世”的文章。

推荐书单

扫码免费领取七大领域历年获奖论文集+推荐书单电子书!

超全整理!John Locke 竞赛破题思路七大领域题目特点&破题思路一文说清!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约翰·洛克论文竞赛)高级组包含 法律、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神学、心理学 七个领域,每个领域提供 三道题目,参赛者需在 21道题目 中选择 一道 进行写作。

一、哲学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道德义务、动物的权利与利益、伦理道德等。

核心要求: 探讨 抽象概念,并提出 个人见解。

破题思路:

①提取关键词:

从题目中提取 核心概念,例如 道德义务、动物权利、伦理 等。

②哲学史理论应用:

经典理论: 运用 哲学史上的经典理论 进行分析,例如: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 探讨 绝对命令 和 道德责任。

边沁的功利主义: 分析 最大幸福原则 在动物权利问题上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讨论 伦理道德 与 个人品格 的关系。

③避免单纯复述:

提出定义: 对题目中的 抽象概念 提出 自己的定义。

表达观点: 明确表达 个人立场,并提供 充分的理由。

④构建论证结构:

严密论证: 构建 严密的论证结构,确保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反驳对立观点: 重点 反驳潜在的对立观点, 在哲学论文中,Counterargument(反驳对立观点) 是 必须的,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二、经济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市场激励、政策影响、教育公平等。

核心要求: 分析 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并用 经济学模型 解释现象。

破题思路:

①理解问题复杂性:

避免“非黑即白”: 经济问题往往是 复杂的,避免 简单化 或 极端化 的观点。

多角度分析: 从 不同角度 分析问题,例如 短期 vs. 长期、微观 vs. 宏观 等。

②经济学模型应用:

理论解释: 使用 经济学模型(例如 供需模型、博弈论 等)来 解释现象。

模型局限性: 指出 模型的局限性,并讨论 现实因素 对模型的影响。

③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案例分析: 结合 具体案例 或 数据 进行分析,例如:

市场激励: 分析 碳税政策 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教育公平: 研究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④多理论对比:

反例或不同理论: 使用 反例 或 不同理论 进行 对比,使论述更加 深入。

三、历史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历史责任、个人身份、集体记忆、国家进步等。

核心要求: 挑战 主流历史叙事,提出 反直觉的因果关系。

破题思路:

①质疑主流叙事:

挑战传统观点: 质疑 传统历史观点,并提出 新的解释。

反直觉因果: 寻找 反直觉的因果关系,例如:

历史责任: 分析 个人行为 对 历史事件 的影响。

集体记忆: 探讨 集体记忆 如何 塑造 或 扭曲 历史。

②结合当代问题:

历史与现实: 将 历史事件 与 当代问题 相结合,例如:

国家进步: 分析 历史因素 对 国家发展 的影响。

身份认同: 探讨 历史记忆 对 身份认同 的塑造。

③多维度分析:

多角度思考: 从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等 多维度 进行分析。

跨学科视角: 结合 其他学科(例如 社会学、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论述。

四、政治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身份政治、族群、性别、阶级、政治参与等。

核心要求: 避免 泛泛而谈,需用 数据 或 历史事件 支撑观点。

破题思路:

①明确概念:

定义关键术语: 例如 身份政治、政治参与 等,确保对概念有 清晰的理解。

②数据与案例支撑:

实证分析: 使用 数据、统计资料 或 历史事件 来 支撑论点。

案例研究: 分析 具体案例,例如 特定国家 或 地区 的 政治现象。

③深入分析:

影响因素: 分析 族群、性别、阶级 等 因素 对 政治参与 的 影响。

政治伦理: 探讨 政治伦理、言论自由、问责制 等 相关问题。

④批判性思考:

挑战传统观点: 对 传统政治理论 或 主流观点 进行 批判性分析。

提出新见解: 提出 新的观点 或 解释框架。

五、法律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自然法学派与实证主义的对立、具体法案等。

核心要求: 分析 法律与社会价值观 的关系,并进行 法系比较。

破题思路:

①理解对立观点:

自然法学派 vs. 实证主义: 理解 两派 的 核心观点 和 分歧点。

案例分析: 结合 具体法案 或 案例,分析 两派观点 的 应用。

②法律演变分析:

价值观影响: 分析 社会价值观 对 法律演变 的 影响。

案例研究: 研究 特定法律领域(例如 诽谤法、虚假信息)的 演变过程。

③法系比较:

不同法系: 比较 不同法系(例如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对 相同问题 的 不同处理方式。

优势与局限: 分析 各法系 的 优势 和 局限性。

④批判性思考:

挑战传统观点: 对 传统法律理论 或 主流观点 进行 批判性分析。

提出新见解: 提出 新的法律解释 或 解决方案。

六、心理学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认知、情绪、自我认知等。

核心要求: 理解 心理现象,并进行 逻辑分析。

破题思路:

①多学科视角:

结合哲学: 将 心理学概念 与 哲学 观点相结合,例如 自由意志 与 神经科学。

②逻辑分析:

概念理解: 深入理解 心理学概念,例如 认知、情绪、自我认知 等。

实验分析: 分析 经典实验(例如 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 结果 和 局限性。

③批判性思考:

挑战传统观点: 对 传统心理学理论 或 主流观点 进行 批判性分析。

提出替代解释: 提出 新的解释 或 理论框架。

④心理学技术应用:

技术滥用风险: 讨论 心理学技术(例如 心理操控、行为操控)的 滥用风险。

伦理问题: 分析 心理学研究 和 应用 中的 伦理问题。

七、神学方向

2025年题目特点:

涉及主题: 宗教经典、神学理论等。

核心要求: 从 宗教经典 中提炼 核心矛盾,并结合 神学理论 进行 批判性分析。

破题思路:

①提炼核心矛盾:

文本分析: 对 宗教经典 进行 深入分析,提炼出 核心矛盾。

哲学化解读: 超越 单纯引述经文,进行 哲学化的解读。

②神学理论应用:

理论分析: 结合 神学理论(例如 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 的观点)进行 分析。

批判性思考: 对 传统神学观点 进行 批判性分析,并提出 新的见解。

③多维度分析:

历史背景: 分析 宗教经典 的 历史背景 和 文化背景。

社会影响: 探讨 宗教信仰 对 社会 和 个人 的 影响。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John Locke竞赛4月1日注册开启!John Locke 竞赛首次参赛必看备赛指南来了!

每年,John Locke竞赛都会吸引全球数千名优秀高中生参与。2025年的竞赛已于4月1日正式启动,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31日,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6月30日。随着参赛人数逐年增加,从2020年的2740份飙升至2024年的34800份,竞赛的竞争程度也随之加剧。

2025年John Locke竞赛的时间线

放题时间:2025年3月3日

报名时间:2025年4月1日至5月31日

提交截止:2025年6月30日

延迟提交:2025年7月7日(需支付25英镑)

2025年7月21日(需支付75英镑)

入围公布:2025年7月31日

学术会议:2025年10月3日至5日

颁奖晚宴:2025年10月4日

JohnLocke竞赛重要提醒: 

2024年JohnLocke投稿量突破3.48万份,2025年预计超6万,竞争激烈程度再升级。  

JohnLocke最佳备赛期是2-5月,建议尽早选定方向、收集资料、撰写初

John Locke 竞赛新手备赛指南

1.研究历年获奖论文

收集资料:找到过去几年的获奖论文,尤其是那些与你感兴趣领域(哲学、政治、经济等)相关的文章。

分析结构:仔细阅读这些论文,注意它们是如何构建论点框架的,以及它们使用的论证逻辑和数据引用方式。学习如何有效地支持一个观点,并且理解评委们认为优秀的特质。

提炼要点:记录下每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及其支撑证据,了解如何组织材料以形成有力的论述。

2.构建“问题树”思维模型

选题阶段:根据你的兴趣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主题作为研究起点。

分解子问题:将这个大问题拆解成若干个更小、更具体的问题,确保每个子问题都能够被深入探讨。

跨学科思考:尝试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你的问题,比如在讨论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可以从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视角出发,结合不同理论和案例进行分析。

3.时间管理策略

5月前:

完成选题:确定你想探讨的具体问题,并开始初步的背景研究。

文献综述:广泛搜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为你的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纲设计:基于已有的信息制定详细的大纲,规划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6月上旬:

撰写初稿:依据大纲快速完成第一版草稿,不必过分追求完美,重点在于覆盖所有预定的内容。

寻求反馈:尽早向导师或者有经验的人士展示你的作品,获取宝贵的反馈意见。

6月下旬:

修改完善:根据收到的反馈调整和完善论文内容,特别是关注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模拟盲审:邀请不熟悉你工作的朋友或老师进行预评审,看看他们是否能理解你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John Locke官方评审团主要考察哪些方面?John Locke 获奖论文有这三大特征!

在教育领域,各类学术竞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研究潜力显得尤为重要。其中,John Locke论文写作竞赛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学术写作竞赛之一,吸引了无数文科生的关注与参与。

一、官方评审团主要考察的方面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约翰·洛克论文竞赛)由 牛津大学教授 组成的 官方评审团 进行评审,评审标准严格且具有学术性。

1.学科知识深度

核心要求: 选题需体现 扎实的学术基础,避免 泛泛而谈。

具体表现:

深入理解: 对所选主题有 深入的理解,并能够 准确运用 相关学科知识。

学术背景: 展示对 相关领域 的 学术背景 和 研究现状 的了解。

2.逻辑论证能力

核心要求: 论点清晰,论据充分,避免 “三段式模板化写作”。

具体表现:

论点明确: 论文有 明确的中心论点,并能够 清晰阐述。

论据充分: 论据 真实可靠,并能够 有效支持 论点。

逻辑严密: 论证过程 逻辑严密,避免 逻辑漏洞 和 推理错误。

3.原创性与批判思维

核心要求: 切忌 千篇一律,需展现 独特视角,例如 结合跨学科分析。

具体表现:

创新性: 提出 新的观点、新的解释 或 新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考: 对 现有理论 或 主流观点 进行 批判性分析,并提出 质疑 或 挑战。

跨学科视角: 结合 其他学科 的知识或方法,进行 跨学科分析。

4.文献引用规范

核心要求: 推荐使用 Google Scholar、JSTOR 等 权威来源,可采用 APA/MLA 格式。

具体表现:

引用准确: 引用文献 准确无误,避免 错误引用 和 抄袭。

格式规范: 遵循 规范的引用格式,例如 APA、MLA 等。

来源权威: 引用 权威、可靠 的文献来源,例如 学术期刊、学术专著 等。

二、John Locke 获奖论文的三大特征

1.选题新颖

案例分析: 例如,2024年心理学获奖论文探讨了 “高智商女性结婚率下降” 的 社会学原因。

2.论证严谨

数据支持: 结合 数据、统计资料 进行分析,例如 调查数据、实验结果 等。

案例分析: 结合 历史案例 或 现实案例 进行论证,例如 具体事件、政策实施 等。

理论应用: 结合 哲学理论、经济学模型、心理学理论 等进行 深入分析。

避免主观: 避免 单纯主观论述,确保 论证过程 的 客观性 和 科学性。

3.写作流畅

学术性与可读性平衡: 论文既具有 学术性,又具有 可读性,避免 过度晦涩 或 过于通俗。

语言表达: 语言 准确、简洁、流畅,避免 语法错误 和 用词不当。

逻辑清晰: 论文结构 清晰,段落 层次分明,逻辑 连贯。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文科生背景提升首选!John Locke 竞赛有何独特之处?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约翰·洛克论文竞赛)作为一项备受瞩目的学术写作比赛,由 John Locke Institute 与 牛津、普林斯顿、布朗、白金汉大学 等世界名校的教授合作组织。

John Locke 竞赛有何独特之处?

1.多样化选择

七大类目:

历史(History)

哲学(Philosophy)

经济(Economics)

政治(Politics)

神学(Theology)

法律(Law)

心理学(Psychology)

优势:

丰富的 子类目设定 为学生提供了 广泛的选择空间,无论是对 泛文社科 感兴趣,还是有 特定兴趣领域 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题目。

 参加 John Locke 竞赛可以帮助 泛文社科申请者 提升 学术背景,展示他们在 不同学科领域 的 研究能力 和 学术兴趣。

2.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

学术写作训练:

写作格式和技巧: 参加 John Locke 竞赛可以帮助学生 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 和 核心技巧,例如 论文结构、论证方法、文献引用 等。

英语学术写作: 该竞赛对 英语写作能力 要求较高,参加竞赛可以 有效提升 学生的 英语学术写作水平,为 IB、AP、A-Level 等课程中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知识拓展:

深入研究: 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 深入研究 选题,查阅 大量文献,并 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科知识: 这不仅能 拓展 学生的 学科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 批判性思维 和 独立思考能力。

3.申请英美顶尖名校的“文科法宝”

显著帮助:

申请优势: 对于申请 文科(例如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 等)或 跨学科方向(例如 PPE、法律 等)的学生,John Locke 竞赛具有 显著帮助。

原因: 这些专业非常看重学生的 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 和 写作水平,而 John Locke 竞赛的论文可以 直接展示 这些方面的 实力。

录取案例:

名校录取: 往年参与 John Locke 竞赛的学生获得了来自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伯克利、牛津、剑桥 等世界顶尖名校的 录取通知书。

4.其他优势

提升综合能力:

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 研究能力,包括 文献检索、数据分析、信息整合 等。

时间管理: 竞赛有严格的 时间限制,可以锻炼学生的 时间管理能力 和 任务规划能力。

拓展人脉:

交流平台: John Locke 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国际交流平台,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交流 学术观点 和 学习经验。

导师指导: 部分参赛者可以获得 名校教授 或 学者 的 指导,获得 宝贵的学术建议。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参赛人数连年暴增!John Locke 竞赛对牛剑 G5 不同社科专业申请究竟有何影响?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约翰·洛克论文竞赛)作为一项高含金量的社科类竞赛,在申请英国顶尖大学(如牛津、剑桥、G5院校)时,对不同社科专业的影响有所不同。

John Locke增长数据

John Locke写作竞赛的参赛人数确实在近几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竞赛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表明了它对于学生申请顶尖大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多,获奖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

数据概览

2020年:投稿数量为2740份,入围710篇,入围率为约26%。

2021年:投稿数量增长至约5000份,入围915篇,入围率降至约18%。

2022年:投稿量进一步增加到约6800份,尽管入围数据未公布,但估计入围率约为20%。

2023年:投稿量猛增至19104份,比2020年增加了6.9倍。

2024年:参赛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4823份,比2020年暴涨了12.7倍。

John Locke 竞赛对牛剑 G5 不同社科专业申请的影响

申请经济学(Economics)

主要影响点:面试

面试优势:

思路相似: 往届申请者反馈,面试中的一些题目思路与 John Locke 竞赛题目的思路 高度相似。

学术训练: 参加 John Locke 经济方向的竞赛,可以帮助学生 提前熟悉 面试中可能出现的 经济学问题 和 分析思路。

其他优势:

 如果在 TMUA( 中取得 优异成绩,再加上 John Locke 经济方向的 学术训练,在面试中会更有 优势。

原因: TMUA 考察数学逻辑和分析能力,而经济学也需要强大的数学基础和分析能力。

申请 PPE

主要影响点:笔试和面试

笔试(TSA):

逻辑思维训练: PPE 笔试 TSA 主要考察 逻辑思维 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经济学决策逻辑: PPE 中的 经济学 部分也强调 决策逻辑 和 分析能力。

John Locke 的帮助: 参加 John Locke 竞赛可以 提升 学生的 逻辑思维 和 分析能力,这对 TSA 考试非常有帮助。

面试:

综合能力考察: PPE 面试会考察学生的 综合能力,包括 逻辑分析、问题解决、沟通表达 等。

John Locke 的帮助: 参加 John Locke 竞赛可以 锻炼 学生的 综合能力,并在面试中 展示 他们的 学术潜力 和 思维深度。

3.申请哲学、历史、HSPS、心理学

主要影响点:申请材料

Written Work:

提交要求: 这些专业在申请时都要求学生提交 1-2篇 written work,即 平时的优秀写作片段。

John Locke 的优势: John Locke 竞赛的论文可以直接作为 written work 提交(当然需要遵守一些规则限制)。

原因: John Locke 竞赛的论文质量高,主题深入,能够 展示 学生的 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 和 写作水平。

申请材料:

直接帮助: 将 John Locke 论文作为申请材料,可以 直接提升 申请材料的 竞争力。

展示学术潜力: 优秀的 John Locke 论文可以 展示 学生在 相关领域 的 学术兴趣 和 研究能力。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John Locke经济论文竞赛备赛指南!John Locke经济适合人群与获奖策略分析!

John Locke经济论文竞赛作为全球顶尖高中生学术写作赛事,每年吸引来自60多个国家的参赛者。John Locke论文写作竞赛,不仅是名校的“通行证”,还是一个展示学术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核心特点

前沿议题设置​​

每年题目聚焦加密货币监管、碳税机制设计、教育平权政策等全球热点,要求参赛者将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分析。

跨学科思维要求​​

评审标准强调经济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交叉运用。例如分析政府企业时需结合公共选择理论,讨论慈善机构时需引入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

学术自由导向​​

不设标准答案的评分机制,评委更关注论证过程的严密性而非结论本身。

二、适合参赛的4类学生

经济学深度学习者​​

适合已完成AP/IB经济课程,能熟练运用边际效用理论、纳什均衡等中阶概念的学生。

社科方向申请者​​

PPE(哲学政治经济)、公共政策等专业申请者可通过论文展现跨学科能力。

学术写作能力突出者​​

要求具备构建"论点-理论-实证"三位一体论证体系的能力。获奖论文平均引用5-7个学术来源,且包含至少2个原创数据分析案例。

社会实践经历丰富者​​

环保课题调研、社会企业实习等经历可转化为独特案例。

三、系统化备赛策略

文献资料收集​​

基础理论:重点掌握科斯定理、帕累托最优等10个核心概念

数据平台: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世界银行发展指标为官方推荐来源

案例库建设:建议按"企业行为(20例)+政策影响(15例)+社会实验(10例)"分类积累

论文结构设计​​

采用"钻石型"写作框架:

引言:用反常识现象切入

常见误区规避​​

避免过度引用:原创分析占比应达70%以上

慎用复杂模型:用文字阐释洛伦兹曲线等工具的实际意义

案例时效性:优先选择近3年的新型企业案例(如Web3.0相关)

四、常见问题解答

Q:需要提前多久开始准备?
A:获奖者平均投入120-150小时备赛,建议提前6个月启动。

Q:数学基础较弱是否影响参赛?
A:竞赛侧重经济学思维而非计算能力。

Q:团队参赛是否允许?
A:竞赛仅接受个人独立作品,但可通过小组讨论拓展思路。

2025赛季已开启,想要提前备赛的同学可以领取我们的备赛资料包!

扫码免费领取John Locke 七大组别历年获奖论文合集+推荐书单

2025 John locke选题破题思路之历史篇

今年3月,John Locke官网终于发布了竞赛题目,引得众多翘首以盼的同学和家长纷纷聚焦于题目解读。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题目依然颇具难度,挑战性与思辨性依旧很强。随着参赛人数的不断增加,入围率逐年降低,去年的入围率降至16.9%,可见竞争愈发激烈了 。今天针对历史学领域的题目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2025年历史学题目

Q1.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Hitler is an outcome of Rousseau;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of Locke." To what extent was he correct?

伯特兰·罗素提出"希特勒是卢梭的产物,罗斯福与丘吉尔则是洛克的产物",此论断在何种程度上成立?

​Q2. Should anyone be ashamed of their nation's history? Should anyone be proud of it?

个人是否应为国家历史感到羞耻?又是否应当为之自豪?

Q3. Which figure in history did most to enlarge human freedom?

哪位历史人物对扩展人类自由作出最重大贡献?

第1题思路

这一问题聚焦于哲学思想与政治领导人行为之间的关联,要求探讨罗素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罗素认为希特勒是卢梭思想的产物,而罗斯福和丘吉尔则是洛克思想的体现。

核心问题剖析

1. 哲学思想与政治行为的关联:需深入探究卢梭的哲学理念(如浪漫主义、集体意志等)如何在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中体现,以及洛克的自由、自然权利等思想怎样在罗斯福与丘吉尔的领导风格与决策中得以彰显。

同时,要考量除哲学影响外,这些领导人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等其他因素对其信念和行动的塑造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将个体视为哲学家思想的成果。

2. 哲学对政治的复杂影响: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也有合作的可能。哲学对政治权威构成潜在威胁,但也可以为政治秩序寻找合法性,为政治权力寻找正当理由,并说服人们遵守规则、服从秩序。

在探讨罗素的观点时,需要考虑哲学思想在转化为政治行为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变化,以及这种转化过程中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1. 直接因果关系的假设:该问题存在将哲学与政治行为直接因果关联的缺陷。实际上,哲学思想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并非如此简单直接,政治行为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2. 历史政治复杂性的忽略:问题忽略了历史政治的复杂性,试图仅用哲学解释领导人行动,而未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因素。在分析时,应认识到历史事件和政治行为往往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哲学思想。

3. 情感与价值观的影响:在探讨领导人行为时,还需考虑情感与价值观的作用。领导人的情感倾向、价值观念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等,都会对其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并不完全由哲学思想决定。

4. 哲学思想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哲学家的思想往往是多面的,不同领导人可能会选择性地接受和运用其中的某些部分,而忽略或曲解其他部分。因此,在分析哲学对政治的影响时,应考虑领导人对哲学思想的选择性解读和运用,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研究方向指引

需研读卢梭与洛克的核心哲学著作,理解其政治哲学精髓;

查阅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的传记与历史分析资料,把握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

探究哲学理念在现实政治中的转化机制,为论点提供坚实依据。

同时,可参考政治哲学相关文献,了解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哲学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实际影响。

推荐书单

第2题思路

此问题关乎个体对国家历史的情感态度。

要明确以何种标准评判国家历史应产生自豪或羞耻感,思考个人与祖先或前人行为的关联,以及历史背景在评价过去行为时的作用,同时探索在自豪与羞耻之间是否存在平衡视角。

核心问题剖析

1. 情感与历史的关系:需深入探讨个体对国家历史产生自豪或羞耻感的心理机制,以及这种情感如何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要考量历史背景对个体情感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面对复杂历史时的情感冲突和选择。

2. 历史评价的多维度性: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往往具有多面性,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

在评价国家历史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评价。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1. 二元对立的局限:问题存在仅给定自豪或羞耻两种选项的缺陷,忽略了历史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上,个体对国家历史的情感可能是混合的,既有自豪也有羞耻,或者Neither proud nor ashamed。

2. 历史叙事的主观性: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偏见。在评价国家历史时,需要认识到历史叙事的主观性,批判性地思考历史资料和观点,避免被单一的历史叙述所误导。

3. 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区分:问题未区分个人与集体责任,容易导致将个体与祖先或前人的行为简单地划等号。在分析时,应明确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避免过度归咎于个体。

4. 情感的动态变化:情感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探讨个体对国家历史的情感时,需要考虑情感的动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文化等方式引导个体形成健康的历史情感。

研究方向指引:

研究国家身份认同与历史的联系,了解不同文化对历史的叙事方式;

探讨伦理学中个人与集体责任的界定;

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呈现国家历史情感的复杂性,为观点提供全面支撑。

同时,可参考心理学相关文献,了解情感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情感教育促进个体对历史的理性认知。

推荐书单

第3题思路

该问题旨在找出对扩大人类自由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

需先定义人类自由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再筛选出对自由拓展有显著贡献的人物,剖析其具体贡献,以及这些贡献对当下自由观念和实践的持续影响。

核心问题剖析

定义人类自由:人类自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文化背景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在探讨问题时,需要明确采用何种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影响对历史人物贡献的评估。

衡量贡献的标准:如何衡量一个人物对人类自由的贡献?是看其直接推动了自由制度的建立,还是看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明确评估标准,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历史人物的选择: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对人类自由做出了贡献,如何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需要考虑人物的影响力、时代背景、地域范围等因素,确保选择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定义的普遍性假设:问题存在假设人类自由定义普遍的缺陷。实际上,不同文化和社会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定义来评判所有历史人物的贡献。

单一人物的贡献:暗示单一人物可独揽自由拓展之功,忽略了集体运动或社会变革的作用。在分析时,应认识到自由的拓展往往是众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影响的差异性:未考虑人物影响在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差异。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可能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非常显著,而在其他地区和群体中则相对较小。需要全面考虑人物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由的多维度性:自由不仅包括政治自由,还包括经济自由、文化自由等。在评估历史人物的贡献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自由。

研究方向指引

梳理人类自由的理论争议与不同观念;

研读关键人物传记与历史评价,剖析其推动自由的事件与运动;

对比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自由影响的差异,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同时,可参考社会学相关文献,了解集体运动和社会变革对自由拓展的作用,以及自由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实现途径。

推荐书单

扫码免费领取七大领域历年获奖论文集+推荐书单电子书!

2025 John locke选题破题思路之政治篇

今年3月,John Locke官网终于发布了竞赛题目,引得众多翘首以盼的同学和家长纷纷聚焦于题目解读。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题目依然颇具难度,挑战性与思辨性依旧很强。随着参赛人数的不断增加,入围率逐年降低,去年的入围率降至16.9%,可见竞争愈发激烈了 。今天针对政治学领域的题目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2025年政治题目破题思路

Q1. Should politicians ever be punished for lying?

政客应该因为撒谎而受到惩罚吗?

第1题思路

这一问题探讨政治人物是否应因其谎言而受到惩罚。

需明确政治语境下谎言的定义,区分其与误导、欺骗或误解的不同,考量在特定情境下(如国家安全)谎言是否可被宽恕,以及若要惩罚说谎的政治人物,应采取何种方式,由谁执行,此举对政治格局和公众信任又将产生何种影响。

核心问题剖析:

谎言的界定与区分:在政治环境中,准确识别和界定谎言是首要任务。需要考虑言论者的主观意图、信息准确性及其对公众认知和决策的影响。

惩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使确定了谎言的存在,也需要探讨惩罚是否能有效遏制谎言,以及如何在不损害政治人物言论自由和民主参与的前提下实施惩罚。

民主制度下的平衡:民主社会中,公众对政治人物的期待与其实际面临的复杂决策环境之间存在矛盾。维护民主制度的同时合理处理政治人物说谎的问题是一个核心挑战。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普遍定义的假设:问题假设谎言在政治 discourse 中可以被普遍定义和识别,但实际情况是谎言的界定往往因政治立场、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异。

惩罚效果的简单化:未充分考虑惩罚措施实施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政治对立加剧、言论自由受限等。

动机与后果的复杂性:忽略了政治谎言背后的复杂动机、意图以及其对不同群体和政策领域的多样化后果。

制度与文化的缺失:未深入探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对政治人物说谎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来减少谎言的发生。

研究方向指引:

探讨政治伦理和哲学中关于诚实义务的理论。

分析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处理政治谎言的方式及其效果。

研究法律、制度和媒体在监督和约束政治人物言论方面的作用。

同时关注公众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政治谎言的辨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推荐书单


Q2. David Hume celebrated the wisdom of "unlettered men". In a democracy, do the votes of the un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lettered or do the votes of the 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unlettered?

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赞扬“无知之人”的智慧。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未受过教育者的选票是否倾向于保护国家免受受过教育者的不良思想之害,还是受过教育者的选票更倾向于保护国家免受未受过教育者的不良思想之害?

第2题思路

该问题基于大卫·休谟对“未受教育者智慧”的赞扬,探讨在民主制度下,未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投票行为对国家的保护作用。

需理解休谟为何欣赏未受教育者的智慧,以及在民主选举中,这两类群体的投票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国家政策和方向。

核心问题剖析:

休谟的哲学基础:理解休谟为何欣赏未受教育者的智慧,并探讨这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意义。

投票行为分析:比较未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投票特点及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民主制度的平衡机制:讨论选举机制、舆论监督等方式如何实现两类群体间的平衡。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二元对立的简化:问题将投票行为简单地划分为未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类,忽略了社会中存在各种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的群体,以及他们投票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智慧定义的单一性:未充分考虑智慧的多元维度,如实践智慧、道德智慧、创新智慧等,以及这些不同维度的智慧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民主制度的动态性:忽略了民主制度本身的动态调整能力和适应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未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投票行为的变化。

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影响:未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程度与政治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对投票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向指引:

研究休谟的哲学著作,理解他对未受教育者智慧的看法;

分析历史选举案例,观察不同教育程度选民的投票行为及其对政策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探讨教育制度、社会文化对公民政治素养的培养作用;

同时关注现代民主制度的改革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教育提升选民的政治智慧。

推荐书单


​Q3. Diversity is fashionable, but is it valuable?

时下正在流行的多元化,究竟有没有价值?

第3题思路

该问题指出多样性已成为一种时尚,但质疑其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

需探讨多样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多样性努力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核心问题剖析:

多样性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多样性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多样性的价值评估:分析多样性对创新、决策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实现多样性的途径: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真正的多样性,而非形式上的多样化努力。

潜在缺陷与新视角:

表面化的多样性:问题指出多样性可能成为一种时尚,暗示存在许多表面化、形式化的多样性实践,需深入分析这些实践的成因、表现及其对真正多样性的阻碍。

价值的主观性:多样性价值的评估具有主观性,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对多样性的价值认知可能存在差异,需考虑这些差异对多样性推广和实践的影响。

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在实现多样性过程中,涉及不同群体的权力和利益调整,需关注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多样性成为某些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

历史与文化的制约:多样性的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需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多样性的进步。

研究方向指引:

研究多样性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理论,理解多样性的本质和意义;

分析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多样性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制定、教育改革、文化建设等手段,促进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推荐书单

扫码免费领取七大领域历年获奖论文集+推荐书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