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John locke选题破题思路之心理学篇

今年3月,John Locke官网终于发布了竞赛题目,引得众多翘首以盼的同学和家长纷纷聚焦于题目解读。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题目依然颇具难度,挑战性与思辨性依旧很强。随着参赛人数的不断增加,入围率逐年降低,去年的入围率降至16.9%,可见竞争愈发激烈了 。今天针对心理学领域的题目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2025年心理学题目

Q1. 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

客观性是否仅存于心里?

Q2. 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埃莉诺·罗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曾说:“没有你的同意,没人能让你感到自卑。” 她说得对吗?

Q3. What is self-deceit?

什么是自我欺骗?

第1题思路

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客观性”,会发现它极有可能只是大脑构建出的主观认知产物,而非绝对存在的事实。

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人类的大脑并非是客观的观察者,而是受到多种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影响。例如: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我们人类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主动忽略了反对的证据。这也就是表明所谓的客观性在经过大脑加工后,都无法保持客观。

另外,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也表明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会影响个体的判断。例如,“90%成功率率”比“10%失败率”听起来更正面,即便它们传达的是相同的事实。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告诉我们,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调整光线、颜色和形状,以维持对世界的一致认知,即使外部环境在变化。如果相同的事实通过不同的表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那“客观”或“现实”也只是我们大脑处理后的主观产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各类认知偏差以及神经科学中大脑处理客观现实的机制来结合分析客观性是否仅存于我们的大脑当中。

推荐书单

第2题思路

"自卑感源于自我许可"的论断可从双重维度探讨:

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 CBT)认为,我们的情绪和自尊并不是直接受外部刺激控制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这些刺激,同时,我们也具备改变外部刺激所带来的情绪的能力。如果别人批评你,“比别人差”的感受更多来源于你对批评的理解,而非批评本身。另一个人可能对这样的批评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说,认为对方的批评是完全站不住脚和无理的,从而更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

从反面来讲,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们对自我的感受,与外界影响完全隔绝是不现实的。

因此,根据想要论述的方向,我们可以从自我情绪解读和社会心理学两个角度分别讨论。

推荐书单

第3题思路

自欺(self-deceit) 是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进化心理学学的交叉问题。它指的是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对自身认知或信念采取扭曲、回避或否认的态度,从而避免认清不愉快的事实。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会认为当个体的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他们就可能会选择调整自己的信念来减少心理冲突,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个吸烟者可能会告诉自己“很多长寿的人也吸烟”,以减轻自己对健康风险的焦虑,这便是一种自欺行为。

进化心理学角度认为自欺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以安慰剂效应的形式,可能带来生存优势。例如,进化生物学家 Robert Trivers 提出,患者可能会欺骗自己,相信无效的治疗是有效的,安慰剂效应会导致患者的症状在治疗是无效的情况下也可能得到缓解。

自欺既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是一种进化策略,其本质是个体在面对认知冲突或社会适应时进行的自我认知操控。

推荐书单

以上就是对2025年John Locke心理学方向三个问题的详细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大家的思路提供一些启发。

扫码免费领取七大领域历年获奖论文集+推荐书单电子书!